自2011年7月,法国建材超市巨头乐华梅兰关闭其北京大郊亭店———其进入中国市场仅有两家店中的一家,今年1月百安居南京店关门谢客后,外资建材零售业在中国市场的日子就开始水深火热。9月13日,仅次于沃尔玛的美国第二大零售商、建材巨头家得宝突然关闭其在华所有门店,上演大逃亡剧目。近日,百安居与宜家再次爆发零供矛盾,前者因拖欠供应商货款被告上法庭,后者则因“代工事件”陷入低价策略漩涡。
当本土家居建材大卖场东方家园、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纠结于关店低潮中的时候,外资家居建材零售巨头们在中国市场更是迷失了方向。
零供矛盾加剧
虽然不像欧倍德、家得宝那样,全线收缩中国市场彻底退出家居建材大卖场领域,但百安居这些年在中国相当煎熬。据母公司翠丰集团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百安居中国地区销售额同比下滑6.8%,亏损达500万英镑,这已经是百安居在中国地区连续第六年亏损。其2009年发起的一场试图从门店形象、布局设计和产品品类等方面进行转型的“T计划”亦无法扭转其零售业绩持续亏损的局面。
近日,来自上海的太平洋厨房设备有限公司再次与百安居对簿公堂。“早在2002年,百安居一进入中国,我们就和它合作了。”上海太平洋厨房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柏千向媒体透露。该公司原本计划借助百安居一展凌云之志,但没想到不但没有借到百安居的东风,反而逐步衰败。
据了解,百安居每开一家新店,都要求供应商提供样机,为此供应商在百安居积压了大量的资金。同时,该公司扣点又多,各种促销费、进场费、店庆费多如牛毛,所以产品利润非常薄。再加上回款周期又长,以至于百安居规模越大供应商资金链越紧张。此前,百安居曾与韩立衣柜产生诉讼,最终败诉赔偿200多万元。
太平洋厨房代理律师称,2010年4月,在多次催款无果的情况下,太平洋厨房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该案件经过上诉后仍在审理当中。对于太平洋厨房公司的指控,百安居方面没有发表评论。不过吴柏千称,据他了解,百安居与众多供应商的矛盾由来已久,积压已久,几乎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许多供应商现在都欲起诉百安居。
宜家模式漩涡
相对来说,在许多建材大卖场在中国惨淡下滑的时候,来自瑞典的家居零售巨头宜家却在中国市场保持了增长态势,截至2012年9月的上一财年在中国实现了54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1%。
但近日该公司却遭受到供应商的抨击———代工厂不堪压榨与之决裂。
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厚成木业有限公司给宜家集团代工了13年,生产各类家具。半年前,宜家集团以质量问题为由单方面停止了厚成木业的供货并停止支付货款。但该公司董事长宋士厚至今未得到宜家给予的说法。诡异的是,已被宜家认定为质量问题的货品却未下架,一直在宜家卖场的货架上进行销售。
黑龙江耐力木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曹跃伟曾是宜家供货商联合会会长。他的耐力木业2006年在宜家集团的协助下开始建一个年产5000万美元的车间,并向宜家供货。但到2007年新车间投产他才发现,随着成本上涨,按照宜家的质量要求和价格,供货价格低于生产成本。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转产。
据悉,宜家集团这种做法在国内很多代工厂使用,导致了部分代工厂倒闭。自2010年以来,包括海林耐力以及生产诺顿大拉桌的伊春友好华丽木业、华龙木业、沾河林业局、哈尔滨林兴木业、内蒙库都尔木业、大连广通木业等多家宜家代工厂都被关闭。
与此同时,宜家宣布新一财年度里,全国10个城市的宜家商场将同时推出1667种新品和294个更低价格产品。宜家商品总体已经降价2.6%,并且价格还会继续下调。但在成本不断高涨的环境下,宜家的“低价策略”除了让代工厂备受折磨,也频繁曝出质量问题。有媒体统计,过去三年多宜家家居宣布召回的问题商品至少有15种。
低售价高成本的冲突
据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统计,2012年1~6月,全国建材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2.5万亿元,增速回落25.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 .1%,增速回落8 .4个百分点,完成利润总额1402.8亿元,同比下降9%。其主要产品水泥、玻璃、陶瓷以及建材家居市场,都陷入了低谷。与此同时,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销售额1-6月累计为5539.3亿元,同比下降7.66%。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会长孟国强认为,建材家居业上半年的表现大弱,房地产调控是至关重要的原因。
但外资超市缺乏本土化的运营模式在中国市场也面临瓶颈。
“宜家家居在国外基本都是做低收入者生意,其选址大部分是在郊区,租金较低,所以可以满足其低价策略。”广东省家具协会会长王克表示,但是在中国市场上,宜家家居的选址基本都是C B D,如广州的中信广场地段,租金很高,其运营成本提高的同时,又要坚持低价策略,所以不难理解宜家低价代工、高成本销售的零供问题。“如果一味地降低代工价格,以此来维持其低价策略,那未来的运营上肯定会出现更多问题。”